樊文光:特斯拉硅纳米线技术短期内无法量产
特斯拉电池日如期而至,此次特斯拉为外界发布了其最新的电池技术、入门级车型、Model S参数图片) Plaid启动预定等重磅信息。针对特斯拉新的电池技术,比克电池负责电芯研发的樊文光博士也发表了一些个人观点。
以特斯拉在使用的高镍811电芯为例,要达到百万英里续航,需要3500次以上深度循环,同时保持率还在80%。而事实上这个数据已不是不可触达的了。
目前比克量产线周次以上循环(与特斯拉循环制式相似),保持率在88%,因此,我认为百万英里是这次特斯拉电池日非常有可能落地的技术。
我整理了一个观点,事实上在电动车电池领域,抛去成本,有一个不可能三角,三个顶端分别是:能量密度(续航)、功率特性(快充,快放)和安全。
这三点是电池开发中最大的三个取舍项,在目前阶段得性能提升中,只能同时提升其中两项,势必会影响到第三项。
我认为此次特斯拉电池日最可能发布实现的技术是大电池+“无极耳”。这个技术主要是为了更好的提高圆柱电芯的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特斯拉可能会在18650,21700,和大方形电池之间找到一个新的平衡。为了更好的提高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电池规格的逐步扩大是动力电池发展的整体趋势,(补充: 因为能减少电芯数量和结构件数量)。但是电池慢慢的变大就可能会牺牲安全性能,就像鸡蛋不能装在几一个篮子里一样,在21700电芯装载高镍811的安全性能已经足够好的前提下,可以再加大单体电芯尺寸,推向一个新的(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vs安全性)平衡点。补充:无极耳技术可有效增强功率特性及降低发热。
首先,任何一项技术,尤其是像电池这种高度工业化的技术,从实验室的概念状态走出来,到真正的去市场上铺开,这个进程四五年都已经是非常快的。
哪怕是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包括验证和工艺的研发等,可能最快也要三四年的时间。
所以我认为,最大有可能在2022年量产的是大电池+无极耳技术,之后2-3年后可能推出无钴单晶,而干电池和硅纳米线,四五年内量产的可能性是不大的。硅纳米线的原材料和生产加工很难,而干电池,听起来很有趣,但是实际上用工业化眼光来看,实现起来也是十分艰难的。
随着电池厂商进一步扩产和工艺的进一步成熟,电池成本是一定会缓步下降的,降价也是必然趋势。
电池回收业务在业界也是十分受关注的,目前处在蓝海阶段,还没有到爆发期,因为动力电池大规模的铺开时间还不长。
电池回收,首先要做的是梯次利用,从电动车上退下来的电芯,可以先在储能系统或者其他对功能和安全要求不是特别高的场景中应用。例如比克260Wh/kg的电池,经过乘用车的使用,衰减到80%,可能还剩200Wh/kg左右,其实还能达到钴酸锂或者磷酸铁锂的水平。经过梯次利用之后,我们大家可以进行零部件和原材料的拆解,能够最终靠一些化学方法处理,以元素的方式来进行回收。
所以,特斯拉此次有很大的可能性就电池回收的业务进行阐述,展示电池全生命周期的应用。